close

 

 

    看完上面這個小故事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詼諧一笑,但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卻時有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獎勵反被獎勵誤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獎勵是不可避免的。適當的正確的獎勵不僅能讓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滿足,同時也能不斷的激勵孩子更好的成長。但是過度的、錯誤的獎勵卻也能讓孩子迷失自我,變得物質化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正確的給孩子獎勵呢?

 

第一,關於獎勵的類別:

 

    我們大致劃分為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去實現。                    

 

  1. 語言引導方面,我們可以激發孩子對某方面的興趣。興趣是最大最持久的動力,基於好奇、探索與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其獲得的內在樂趣與滿足感、成就感、自豪感等,對孩子本身就是最好、最高級別的精神獎勵。

 

  1. 行為獎勵方面,比如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充滿愛意的親吻、一次贊許的拍肩、一個溫暖的擁抱、一次慈愛的撫摸、一次熱烈的鼓掌等,看似簡單,都能很好的鼓勵孩子更好的前行,並且有可能讓孩子銘記一輩子。因為它除了鼓勵,還能帶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

 

 

    物質獎勵顧名思義是給予孩子一些物質上面的獲得與滿足。但過多的、頻繁的使用物質獎勵作為孩子行為的引誘和刺激,會導致二個嚴重的隱患

 

1. 讓孩子誤把獎勵當作目的

物質獎勵容易削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使其對被獎賞的行為本身失去興趣,忘記自己的興趣與初衷,對外界刺激過分依賴,為獎品而行動,客觀上阻礙了行為習慣的養成。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獎勵,孩子就不願行動了,就像我們上面故事裏的小朋友一樣,錯誤地把整理玩具的行為作為交換獎賞的籌碼,把自己的行動或者努力變成了一場交易。

 

2.讓孩子變得勢力和功利

靠獎勵激發起來的行為,就必須靠不斷升級的獎勵來維持前進,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對物質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最要命的是,物質獎勵就像個無底洞,就算你想要急刹車,那也是風險相當之大的,弄不好“車毀人亡”。

 

所以在獎勵的形式上面,我們建議家長以精神獎勵為主,偶爾輔以物質獎勵。

 

 

第二  關於兩種獎勵使用時間問題:

 

  1. 精神獎勵,既可以在孩子做出行動之前或者作出行動的正當時,對孩子的投入進行獎勵,也可以在孩子取得某項成績或者獲得某個成果之後對產出進行獎勵(注意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在對產出進行獎勵的時候,仍然要強調其自身努力及克服困難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精神獎勵既可以對投入獎勵又可以對產出獎勵。

 

  1. 物質獎勵,我們建議家長在大部分情況下,最好在事發前與小朋友約定,對投入的行為進行獎勵。比如我們上面的例子,如果媽媽已經瞭解到小孩有不愛收拾整理的行為習慣,能在事前與小孩約定,若其能在玩完玩具後自己收拾整理好玩具,媽媽就會認為他很努力的去克服了自己不好的習慣,便會給予其獎勵。這樣就不會變成事發後的無奈之舉,讓小朋友腦海中產生只要我不收拾玩具,媽媽就拿我沒辦法,除非她獎勵東西給我的關聯印象。

 

 

    另外,對於養成或者改善行為習慣類的獎勵問題,因為習慣不是一次兩次可以養成或者修正過來的,如果每次都要給予物質獎勵未免太頻繁,有一個好的辦法分享給大家,就是代幣法

 

    “代幣法”是心理治療中常用的延遲滿足的行為療法,通常用於低齡孩子效果顯著。“代幣”就是為真正獎勵物找到臨時代替物如“印花貼紙”“小紅花”之類的東西。通常這些“代替物”積累到一定數量才能兌換孩子想要的實物獎勵。

 

    “代幣法”最好的特點在於:當孩子表現出良好行為時,不是立刻就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延遲滿足,這就有利於“習慣”的形成,使合理行為有意識的重複出現。同時,對孩子的獎勵物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孩子達到目標就一定要兌現。

 

     

     希望看了今天的文章,家長不會再濫用或者亂用獎勵這種正向管教手法了,如果你身邊還有家長被獎勵的問題所困擾,歡迎分享給她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孩事學不會 的頭像
    孩事學不會

    孩事學不會的部落格

    孩事學不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