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挫折」的圖片搜尋結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現在孩子的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曾有一個專家,對幼兒受挫能力進行調查,結果有55%的孩子,頂不住失敗的打擊,31.2%的幼兒,認為自己沒有經過挫折,承受能力不強。

 

在我接觸教育的這幾年中,也發現現在的孩子,論智力水準、論情商高低,似乎都比我們年幼時好很多,但卻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孩子們很容易接觸到各種資訊,資訊,受良好的教育,但是這個時代的孩子,大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們被保護的太好了,以至於既脆弱又自我,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就像溫室裏成長的花朵,美麗嬌豔卻缺少對抗風雨的能力!

 

 

逆商是指人們面對逆境的時候所採取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前面我們說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那我們就結合面對逆境時,孩子們常見的幾種反應類型,來分析原因,找到相應的辦法,幫助其提高逆商!

 

一. 困難轉移型

案例分析:

 

經常聽家長抱怨

 

「我這孩子,遇到什麼事情,就知道找我,自己一點辦法不想,什麼都指望我。」

 

這讓我想起以前,很流行的一個笑話「爸,我餓了!!!」「找你媽去!」「我襪子放哪兒了?」「問你媽啊!」「爸,這題好難,我不會做!」「讓你媽教你!」後來兒子與爸爸最多的對話就是「爸,我媽呢?」

 

這種情況,並不是稀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孩子,做事遇到一點困難,就條件反射式的,找家長幫忙解決,有的人,甚至持續到成年之後,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媽寶男

 

 

原因分析:

 

顯而易見的,這種狀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包辦太多、干預太多的關係。這些父母,在不經意間,將孩子的“自我發展”扼殺了。因為在他自我發展的關鍵時期,你沒有給他自己去實踐,去鍛煉,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就是那個,一心只想要依賴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有效建議

 

 

1.  多給孩子實踐的機會,多鼓勵孩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事情和問題的時候,家長總擔心他年齡還小,處理不了,就幫他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依賴的性格特質,等你意識到,再去修正時,就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了。所以,不妨從小就引導他,鼓勵他把問題一步步拆解成更小的單元,一點點去克服和實現

 

2.  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一方面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正向的思考,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另一方面,不要縱容家庭其他成員的不良行為示範,當孩子看著媽媽什麼事情,都指望爸爸;或者爸爸什麼事情,都丟給媽媽去解決的時候,孩子也難逃一劫。

 

二. 自我放棄型

 

案例分析:

 

有一天,小C媽媽帶她來上課,我看離上課時間還很久,就拿出了一套腦筋急轉彎(空間邏輯玩具)給小C,C很是興奮,我給她講解了一下填充規則(用題目給的幾個圖形,放到圖片中,可以隨意變換位置,剛好拼湊出圖案時,就成功了)。媽媽在一旁,也很開心,覺得是一套可以鍛煉孩子空間思維的好玩具。

 

第一題,用給出的四個圖形,填充一只蝴蝶,小C嘗試了七八次,調換了好幾次位置,還是不行,這時候,在一旁觀察的媽媽說到:「小C,其實很簡單的,你看媽媽,先把這塊最複雜的放在這裏,後面就可以拼出來,你看!」

 

C看到媽媽拼出來後,卻怎麼也不肯再嘗試了,轉頭說,我要去玩磁鐵牆了。

 

 

原因分析:

 

我們很多家長會犯小C 媽媽一樣的錯誤,本意是想示範引導,給孩子鼓勵,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也與我在上一篇有關表揚的文章裏面,提到的“成長型思維”有關。有時我們大人容易用“固定型思維”看問題,從而陷入一味追求結果的誤區。其實成功的結果,正是因為有了探索的過程,才顯得有意義。孩子是能夠敏銳地感知到,成人的強大以及自己的弱小,我們的示範在孩子看來,更像是碾壓,而不是鼓勵,因此,她寧願放棄。

 

有效建議

 

1.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家長需要偶爾示弱,把自己放在一個與他平等或者比他還弱一點的角色位置,讓他帶著你去探索,克服難題,通過激發他心中的領導及保護弱小意識,來為他的行動提供動力支持,這往往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2. 家長可以適當放低對孩子的期望值。當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時,孩子內心壓力過大,在挑戰和困難面前,很可能會直接放棄。給他最好的目標,是比他現有的實力高一點點,在他跳一跳就能夠到的高度,那樣他才有信心去迎接挑戰

 

3. 把更多的讚揚對準他處理事務的態度,以及他努力地過程,而非結果。當我們用“成長型思維”去表揚他的時候,他就會看見自己每一次的進步,享受探索及克服難題的過程。

 

三.攻擊他人型

 

案例分析:

 

有一天陪小M踢足球,由於他媽媽給他報了個足球培訓班,有上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課,所以即使他還是個孩子,足球也踢得不賴,前幾局,他都贏了,他滿面笑容,越踢越興奮,可是後來,我連贏兩局後,他臉上的表情就掛不住了,每一個球射過來,都帶著情緒,我就示意暫停一會兒,他說不行,還是一腳把球朝我踢飛過來(明顯不是瞄準球框,而是人)我躲閃後,想跟他聊聊,沒想到還沒等我開口,平時表現特別優秀、強大的他,突然就紅了眼眶

 

 

原因分析:

 

有的孩子,一直都生活在家長、老師的表揚之中,可能他們許多方面的能力,也比同齡孩子強,當他們習慣了自己總是比別人強大,比別人優秀,他們就擁有了很強的好勝心,大一點的時候就會很要面子,承受不了失敗,當遇到比他們強的人時,他就會感覺自己受到了挫折和侮辱,因此會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還擊對方,或者自怨自艾。

 

有效建議

 

1. 表現優異的孩子更需要心理建設。別再給孩子過高的期待,當孩子優秀的時候,家長會給予欣賞和鼓勵,當孩子暫時失利的時候,家長也要送上擁抱和支持。

 

2.允許孩子犯錯和失利,幫他瞭解人的局限性。孩子在學走路時,難免會摔跤;在學習自己吃飯時,難免會有飯菜灑出來;在比賽時,不可能永遠都是第一名。我們不能因為有這些錯誤,就阻止孩子繼續,人人都是在摔跤中學會走路的,力求完美只能造成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如履薄冰。把每一次的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就不會造成孩子或者家長內心的焦慮。挑剔孩子的每一次失誤,孩子的失誤則會越來越多。

 

 

盧梭在《愛彌兒》中曾寫到:教育是隨生命開始而開始的。孩子早期性格的培養與形成直接受到家長的影響,提高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應當從家庭教育開始。

 

因此,逆商教育最重要的授課者,用你們的愛與支持,去成就孩子面對逆境,克服困難的能力吧!

arrow
arrow

    孩事學不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